香港一级黄色片_在线观看视频你懂得_夜色www_一级黄黄色片

歡迎訪問 納樸材料 官方網站!
聯系我們:18970647474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蘇州納樸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人:

李女士

Contact:

Ms. Li

手機:

18970647474(同微信)

Mobile Phone:

+86-18970647474
(WeChat ID)

郵箱:

2497636860@qq.com

E-mail:

2497636860@qq.com

技術聯系人:

徐先生

Technical Contact:

Mr. Xu

手機:

15607960267(同微信)

Mobile Phone:

+86-15607960267
(WeChat ID)

郵箱:

nanopure@qq.com

E-mail:

nanopure@qq.com

辦公室地址:

蘇州市相城區聚茂街185號D棟11層1102

Office Address:

D-1102, 185, Jumao Street, Xiangcheng, Suzhou, Jiansu, China

工廠地址:

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Plant Address:

Jinggang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 an 343000, Jiangxi, China

【合成】JACS:廈大王帥/華盛頓州立大學王勇合作在氮化硼催化甲烷氣相氧化的自由基反應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信息來源:本站 | 發布日期: 2024-03-29 14:33:42 | 瀏覽量:280456

摘要: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帥教授同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王勇教授合作,在氮化硼催化甲烷氣相氧化的自由基反應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以“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Radical-Induced Selective Oxidation of Methane over Nonmetallic Boron Nitride Catalysts”為題…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帥教授同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王勇教授合作,在氮化硼催化甲烷氣相氧化的自由基反應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以“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Radical-Induced Selective Oxidation of Methane over Nonmetallic Boron Nitride Catalysts”為題在線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cs.2c13648)。


甲烷作為廉價、清潔的碳基資源,廣泛存在于天然氣、頁巖氣和可燃冰中。利用氧氣將甲烷高選擇性氧化為甲醇、甲醛等大宗化工平臺分子是理想的甲烷轉化利用方式之一。不過,由于甲烷分子的高度惰性,甲烷氣相氧化反應通常需要在較苛刻的反應條件下進行,導致甲醇、甲醛等目標產物極易被進一步氧化為CO2。如何抑制深度氧化是甲烷選擇氧化反應的核心挑戰課題。近年來前沿研究表明,相較于傳統金屬氧化物催化劑,非金屬硼基催化劑(如B2O3、BN等)在烷烴氣相氧化反應中表現出獨特的抗深度氧化能力,受到廣泛關注。然而,文獻中對該類催化劑的烷烴氧化反應機理,特別是最為惰性的甲烷分子的活化轉化機制,仍存在較大爭議,這嚴重阻礙了高性能硼基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創制。

基于課題組對硼基烷烴氧化催化劑的前期研究(Sci. Adv. 2019, 5, eaav8063; Nat. Commun. 2020, 11, 5693),本工作系統地考察了BN與B2O3在催化甲烷氣相氧化機理上的差異。研究表明,雖然兩類催化劑在甲烷氧化反應中表現相似的高甲醛選擇性,但BN需要在反應初始階段原位生成BOx活性位,因此存在明顯的活性誘導期。同時,不同于以表面反應為主的B2O3催化甲烷氧化過程,BN催化劑上甲烷轉化幾乎全部來自氣相反應的貢獻。結合催化反應動力學、同步輻射真空紫外光電離質譜和理論計算等研究手段,本工作揭示了甲烷和氧氣在BN催化劑表面被協同活化產生甲基自由基(CH3?),并擴散至氣相引發鏈式甲烷氧化自由基反應,其中氣相反應空間與自由基濃度顯著地影響了甲烷轉化速率。相異于以含氧自由基為主的甲烷燃燒,該過程產生CH3?與CH3OO?,反應溫和,深度氧化被顯著抑制。以上結果表明,通過催化劑調控氣相自由基反應路徑是實現甲烷選擇性氧化轉化的有效策略,這為烷烴選擇氧化催化劑的理性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工作在王帥教授和王勇教授的共同指導下完成。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22屆博士畢業生韓沛杰(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為論文第一作者。林敬東副教授、萬紹隆副教授、熊海峰教授等參與了相關研究與討論。本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121001、21922201、91945301、21872113),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2021YFA1501104)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20720220008)的資助。

論文連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2c13648

來源: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相關文章 (related information)
相關產品 (Related Products)

Copyright 2020 蘇州納樸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蘇ICP備16022635號-1 版權聲明 技術支持:江蘇東網科技 [后臺管理]
Top